很多人未必知道,曾经称霸亚洲并在世界大赛上获得过好成绩的中国女篮,已经有十二年没夺得过亚洲冠军了,横亘在中国女篮面前的大山是我们以往不放在眼里的日本队。7月2日,中国女篮在亚洲杯决赛上以两分优势战胜日本队,时隔十二年后重登亚洲之巅。这项荣誉之获得殊属不易,之前五届赛事中国队遭遇日本队的战绩是六战六败,日本队在亚洲杯获得五连冠。要知道中国队参赛准备并不充分,赛中还遭遇伤病危机,之所以能逆势狂飙,教练排兵布阵、球员三军用命是一方面,另一方面则是韩旭、李梦等在美国WNBA效力的球员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他们在世界顶尖水平联赛打球,最强硬的防守和最让人窒息的赛场气氛于他们而言,犹如家常便饭,回到亚洲参赛,自然游刃有余。所以在国内联赛水平暂时有差距时,送球员出国打球实在是迅速提高水平的捷径。
中国女篮重返亚洲巅峰
“海外兵团”居功至伟
当人们传颂中国女篮威名之时,有一支民国时代来自上海的女子篮球队不得不提。她们没有国家不计成本的投入,靠一名弱女子的信念筚路蓝缕、艰难办学,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女篮、女足球队,女篮在三十年代初访问日本获得佳绩,在抗战爆发前夕大涨国人志气。她们条件艰苦,全队训练比赛只有两只篮球,训练时用便宜的那个,贵的那个比赛时才舍得拿出来,出国比赛吃的是咸菜萝卜,每天的营养品只有一枚鸡蛋,她们,就是上海两江女子体育学校篮球队。学校和球队的创始人,就是民国时代一位奇女子陆礼华。
1929年第484期《上海画报》头版报道
两江女子体育专门学校校长陆礼华女士
陆礼华女士1900年生于江苏省青浦县白鹤镇(今属上海),早年就读于王季鲁主办的中国体操学校,后留校任教。她对一些老教育家提出的“强身健种,繁荣我中华民族”的主张深有同感,22岁(1922年)的她月收入200大洋,但陆礼华省吃俭用,拿出自己积蓄的3千大洋创办了两江女子师范学校,后改名“私立两江女子体育专科学校”。民国时代办学之艰苦,非三言两语所能形容。有一次到了发工资的时候,算下来有位司机的薪水还没有付,但预算已经没有了,陆礼华走了一趟当铺,当掉一条羊毛裙,付清了工资。1924年,陆礼华和学校教师沈昆南共同成立了中国第一支女子足球队。从1922年到1950年,两江女校历经战乱和迁徙,共毕业学生20届,1千多人,很多人成为后来中国女子体育发展的先驱。
两江女子足球队
中国第一支女足球队
女篮运动在中国的开展,最早是在上海的基督教女青年会、体育师范学校和爱国女校等。1916年的江苏省运动会,爱国女校(今静安区爱国中学的前身)第一次举办了女子篮球比赛,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女子篮球正式比赛。两江女子体校1922年成立后不久也组建了篮球队,虽然不是最早,但也是中国女篮运动的先行者之一,而且她们是首支出国参加国际赛事的球队。
两江女子篮球队访问日本
与神户第一女子高等学校比赛时留影
1931年4月,两江女子篮球队应邀赴日本本土和当时属于日本的朝鲜半岛参赛,总共作赛13场。关于这次“日韩之旅”,很多报道写“在日十战九胜一平,在韩三战全胜”,甚至一些参赛球员后来在回忆时也这么说。不过那次比赛上海的《申报》派出特派记者全程跟随,每场比赛都有新闻报道,查阅资料就知道,在日的10场比赛是6胜3负,另有一场比赛弃权。尽管这样的成绩和“九胜一平”的传说相比,似乎没有那么威风。但在那个年代,男女篮球的规则并不相同,在国内打女子规则的两江女篮到了日本,不得不参加多场她们并不适应的男子规则赛事,在后勤保障不力、又都是客场作战的条件下,获得这样的胜率已经难能可贵。当时《申报》随队记者黄寄萍曾赋诗抒怀:
萍迹越海访东瀛
随军传记报捷音
欣看巾帼多奇志
誓为华夏振英名
两江女篮访问日韩成绩表
根据1931年《申报》报道统计
两江女篮载誉归国
这支访问日韩的两江女篮球员是:邵锦美(队长)、王蓝、石琛、龙竟雄、庄淑玉、向大威、杜云生、杨仁,大多来自湖南,其中有一位1908年出生于湖南衡山县、当年22岁的球员向大威,她从小出生于习武之家,到两江学习后入选篮球队。从两江女子体校毕业后回到湖南老家,任教于湖南师范学院,和学院同事李世康教授结婚。李世康有过一段婚姻,前妻去了台湾,留下一男一女,女孩子后来成了歌唱家,就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李谷一。
两江女篮合影
后排右三为李谷一的继母向大威
陆礼华的办学历程可谓艰辛。她最早的校舍放在虹口邓脱路(今丹徒路),后辗转法租界吕班路(今重庆南路)、康悌路(今建国东路),又在老西门方斜路上海市公共体育场对面找到一处房产。北伐战争期间一度搬到马斯南路(今思南路),上海局势平静后又转回方斜路。1930年陆礼华在江湾购置一批房屋和农田,建造宿舍、教室及篮球、排球、田径等运动场地。有人统计,两江女校从创办开始共搬家十次之多。后又经历抗战,江湾校舍毁于一旦,陆礼华在重庆继续办学,抗战胜利后搬回上海,在南市大吉路创办了男女兼收的两江中学,直到解放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办。
民国时代的陆礼华
五十年代,1900年出生的陆礼华才五十多岁,她从教育行业退了下来。但她不甘寂寞,和几位同伴在南京西路390号(今明天广场附近)办了一个手工业编结社,专业从事绒线衣加工”。1958年编结社公私合营,并入上海第五羊毛衫厂。在九十年代的一份回忆中,她这样说道:“不再去想学校了,我做了一名工人”,陆礼华在羊毛衫厂的工资是45元,一直工作到退休。1980年陆礼华担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,1986年被评为“上海健康老人”。1990年陆礼华九十大寿,她的学生为她庆生,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,1997年陆礼华去世,享年97岁。
1990年陆礼华和部分学生一同庆生
图片来自网络
老人晚年留下不少口述材料,这是研究中国体育和中国妇女运动的珍贵资料。比如对体育发展,陆礼华曾这样说道:“……政府把一些事情都安排好了,我们自己就没必要操心了……过去中国没有体育,因此我们组织运动队,到处去比赛。现在都是政府来操办了。你参加区队也好,参加市队也罢,所有设备都由国家提供……以前,人们都很主动。现在人们都很被动。我们不再有能力去彰显自己的主动性,不再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困难。我们没有地方去展示我们能力和主动性……当政府管得太多,那么人们的主动性就会削弱。”
陆礼华晚年留下不少口述回忆材料
陆礼华曾经办学的地方,大多已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。不过真要找,还有一处所在。邯郸路47弄的虹口区运光新村,其中的8号是市民健身(健康)中心,这是原两江女子体育学校游泳池的旧址,原来的泳池、跳台等设施仍能看出一点当年的模样。这里是虹口区的文物保护点 ,也是周边居民健身的地方。
虹口区运光新村内的健身中心
两江女子学校游泳池旧址
残存的校舍和泳池改建的健身设施
百年尘烟,云淡风轻。回顾自己的一生,陆礼华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我一生追求的事业,无他,不过体育和妇女权利罢了。”
原标题:《追忆上海两江女篮及其创始人陆礼华女士》
阅读原文

